《史學大家呂思勉》閱讀答案 史學大家呂思勉
1982年“呂思勉史學論著編輯組”撰寫的《呂思勉史學論著前言》提到“呂先生從二十三歲起,就決心獻身于祖國的學術事業”,先生幼年起便系統地閱讀了經學、史學、小學、文學等各種文史典籍,23歲后方專治于史學。在元史專家屠寄(字敬山)的影響下,先生始讀遼金元史,從此愛好民族問題研究,并于二十三歲青年之際,首次讀遍了二十四史,甚至有傳聞說先生一生共讀過3遍“二十四史”。
1905年他應常州溪山小學堂創辦人朱少堂之聘,執教于該學堂;1906年二十四歲時,由沈問梅先生介紹,赴蘇州教會學校東吳大學教國文歷史,因氣味不投,至暑假即辭去;同年11月15日,常州知府許星璧與士紳揮祖祁等人創設“常州府中學堂”,首任監督(即校長),在校二年又二個月,深受師生愛戴。
20年代初,先生積十余年教學的經驗和研究成果,寫就《白話本國史》,于1923年9月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受到史學界和廣大讀者的歡迎,成為二三十年代發行量最大的一部中國通史,長期被用作大學的教科書和青年“自修適用”的讀物。《白話本國史》的出版奠定了先生在史學界和學術界的地位。
1923年,應校長王飲鶴聘,赴江蘇第一師范學校執教。在該校期間,他先后寫成有關文字的著作四種。此外還編寫了文學史講義、群經概論、國文講義等。
1925年,上海發生“五卅”慘案,激起了中國人民極大的憤慨,其中圣約翰大學暨附屬中學的愛國師生為悼念被殺害的工人,舉行罷課,并在校內下半旗致哀,美籍校長卜芳濟竟然蠻橫無理地將國旗拉下,踩在地上。于是學生553人,教員19人憤而離校,并謀創辦光華大學。時先生已應滬江大學之聘,教授中國哲學史、中國文字學等課程。但看到光華初創,便決定應光華國文系主任童伯章的邀請,赴光華任教,實實在在地為中國人自己辦的大學出一把力,爭一口氣。從此,幾與光華終生相伴,直至解放后院系調整,“光華”并入華東師范大學。
他進光華后,初任國文系教授,后歷史系設立,即延為主任。每周上課十多個課時,先后開過中國通史、中國近代史等十余門課程。他常穿深色的長衫或袍子,戴一副深色的近視眼鏡,謙遜、質樸、睿智而又自信,具有東方學者的風度和氣質。他的講課富有魅力,很多受業的學生認為聽他講課是一種享受。他上課時帶幾本古籍上堂,先用淺近的文言文,以剛勁挺拔的書法,寫上一二段提綱,然后邊踱方步邊緩緩講授,言詞清晰,語氣平和,引經據典,脫口而出。
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爆發,同年11月29日常州淪陷。當時他對女兒呂翼仁說:“我已年過半百,大半輩子過去了,決不向日本人低頭!”
先生非常重視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1940年9月18日在上海孤島上完成的《呂著中國通史》,是為適應大學文科學習通史的需要而編寫的一部特殊體例的著作,此書開卷就說明宗旨:“頗希望讀了的人,對于中國歷史上重要的文化現象,略有所知,因而略知現狀的所以然。對于前途,可以預加推測,因而對于我們的行為可以有所啟示。”
1942年,日本侵略軍為了控制淪陷區人民的抗日斗爭,準備發放“良民證”,并讓每個領證人都要捺手印,他無比憤慨,決定不做這等有辱國格人格的事。此時,常州鄉間游擊區正在籌辦中學。于是,他到常州南鄉湖塘橋青云中學高中部和坂上鎮大劉寺輔華中學執教,其時環境惡劣,條件艱苦,先生疲憊不堪,大病了一場。一年后,便辭去兩校教職,回常州專事撰述《兩晉南北朝史》,藉稿費度日。他雖然生活清苦,但是立身持正,志節凜然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后,先生積極參與各項社會工作,先后擔任過光華大學工會主席,江蘇省政協委員。同時,他還對自己的思想進行回顧總結,不斷地隨著時代的進步而前進。1954年6月撰成的《中國史籍讀法》,是他治史五十年后留下的最后一部歷史著作,書中指出要用馬克思主義學說,觀鑒社會變遷,“因以發明其發展之由,推測其前進方向”。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先生疾病纏綿四年之久,仍抱病著作,病逝前兩年尚撰《燕石續札》,校《隋唐五代史》,修訂《文字學四種》,還給華東師大歷史系教授校閱講義,代孟憲承校長考查有關研究中國教育史的資料。直至1957年9月27日才將增訂的《字例略說》之最后一篇《文字之改革》脫稿,10月4日至8日仍在校閱《隋唐五代史》,10月9日晚上病逝于上海華東醫院。遺憾的是先生用力十年之久的最后一部巨著,未能看到它的出版,就悄悄地走了,先生可謂盡瘁于學術矣。
4.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一項是(3分)
A.呂思勉從幼年起便有志于史學,系統地閱讀了大量的文學典籍,二十三歲便讀遍“二
十四史”,而其一生讀“二十四史”多達三遍。
B.二十四歲時,呂思勉由沈問梅先生介紹,赴蘇州教會學校東吳大學教國文歷史,因為
這與他研究史學的志趣不一致,旋即辭職。
C.呂思勉的史學成就既來源于他的教學經驗,也來源于他的深入研究,《白話本國史》
一書,奠定了他在史學界和學術界的地位。http://www.yuzhulin.com/data/sitemap.html
D.呂思勉講課言詞清晰,語氣平和,引經據典,脫口而出,很得學生喜愛,這也得益于
他能直接運用古典與淺近文言教學。
5.本文是從呂思勉的哪些方面來表現這位史學大家的?試結合文章內容作簡要分析。(4分)
6.本文作為一篇傳記文章,在表現傳主時顯現出了哪些寫作上的特點,試作簡要分析。(5分)
4.(3分)C(A.“呂思勉從幼年起便有志于史學”說法錯誤。B.“因為這與他研究史學的志趣不一致”錯誤。D.“這也得益于他能直接運用古典與淺近文言教學”沒有依據。)
5.(4分)
1、史學方面不斷鉆研,成果豐富。年輕時即刻苦攻讀了大量的文史著作,為以后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功底。文章列舉了呂思勉不同時期的大量著作,充分展示了他在史學研究方面的巨大成就,對中國史學研究的巨大影響。
2、立身持正、志節凜然的精神。文章歷數了他在國難當頭時不屈服日本人的淫威,積極為國家抗日救亡而作的種種努力,以及他堅持在教學中加強對青年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思想,充分體現了他的愛國主義精神。
3、謙遜質樸、睿智自信的學者風范。文章介紹了他在不同時期不同地方所作的教學和研究工作產生的影響,描寫了他富有感染力的教學風格,充分表現了一個史學大家的學者風范。
4、積極參與社會活動,死而后已的拼搏精神。擔任過多種社會職務,不斷跟隨時代步伐,年老病重,仍不停止工作,直至生命最后一刻。(每條1分,答出3條即得4分)
6.(5分)
1、本文以對呂思勉的贊揚和崇敬為基調,按時間順序,講述了他各個時期的主要活動,所取得的主要成就以及表現出的讓人敬佩的精神。
2、采用敘議結合的方式。文章在敘述的過程中不斷加入“深受師生愛戴”“奠定了先生在史學界的地位”“立身持正,志節凜然”“先生可謂盡瘁于學術矣”等議論,即點明了呂思勉的品質,字里行間也飽含了作者對先的景仰之情。
3、運用細節描寫。“他常穿深色的長衫或袍子,戴一副深色的近視眼鏡,謙遜、質樸、睿智而又自信” “他上課時帶幾本古籍上堂,先用淺近的文言文,以剛勁挺拔的書法,寫上一二段提綱,然后邊踱方步邊緩緩講授,言詞清晰,語氣平和,引經據典,脫口而出”這些描寫讓讀者對呂思勉有了更形象的認識,增強了人物的真實感和親切感,也增強文章的生動性。(每條2分,答出2條5分)http://www.yuzhulin.com/data/sitemap.html